一封平淡的 " 分手信 ",一次不平淡的直呼其名,让基金大 V 杨晓磊和华安基金成为近期公募市场的焦点。随着上述消息的传出,大 V 和机构合作投顾 " 水土不服 "、两者存在 " 利益冲突 " 等关键词也被拉回大众视野。有趣的是,合作短短一年就 " 分手 " 这一局面,不仅印证了此前业内人士对于两个主体 " 牵手 " 合作所提出的担忧,也不由得让人深思,大 V 与机构矛盾反映了怎样的行业现象?这一 " 分手 " 局面是否早已注定?
命中注定的 " 牵手 "
(资料图片)
近日," 基金教主 " 杨晓磊在管理华安基金投顾组合短短一年后就宣布因个人原因离职一事,再度将大 V 和机构合作投顾这一话题推至聚光灯下。
2021 年 11 月,为响应监管对 " 不具有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资格的机构不得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建议 " 以及相关规范整改安排的号召,支付宝、天天基金、新浪基金等多家基金代销机构暂停旗下平台的基金组合跟投,在相关平台设立基金组合的大 V 们也相继暂停在管基金组合的跟投和买入。
彼时,摆在大 V 们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加入持牌机构成为 " 正规军 ",继续上岗;另一个则是将组合交由专业投顾机构全权打理,全身而退。为护住自己的 " 心血 ",2022 年前后不少大 V" 自愿 " 加入持牌公募、券商,完成转型。
其中,部分大 V 选择与券商 " 牵手 ",如组合规模高达 200 亿的 " 银行螺丝钉 " 入职东方证券," 我叫佐罗 "" 鸡司令 "" 韭菜投资学 " 等大 V 则入职华宝证券;也有大 V 成为公募的 " 正规兵 ",如 " 无声 " 入职银华基金,"Alex 价值发现者 " 入职华夏财富等。对比新规发布后众多大 V 与机构的仓促 " 牵手 ",杨晓磊此前已在华安基金任职,并在机构获得投顾业务资格展业后,成为公司投顾组合的主理人。
不过,就在众多大 V 与机构 " 甜蜜 " 牵手的彼时,也一度有怀疑的声音出现,聚焦的重点大多在策略不同、客户能否留存等问题上,更直白点,两者能否成为利益共同体还有待商榷。例如,当前拥有 99.5 万微博粉丝的大 V" 望京博格 " 就曾在 2021 年 12 月撰文称,他不希望自己刚入职某机构,然后号称给大家继续服务组合,一年半载后由于各种原因,接着又说 " 由于个人原因 " 要离职然后又换一个机构,这显得有点尴尬。大 V 犹豫,机构也不想随便收人。
有头部机构内部人士直言,其所任职的机构在最开始对于是否要与大 V 合作持保留态度。" 首先,公司方面担心大 V 的持仓策略和公司的策略并不完全一致,从而产生难以管理、兼容性难保证的问题。其次,有部分客户可能就是冲着这位大 V 才购买的投顾服务,而非冲着公司本身,所以这部分客户能否留存以及如何保证客户体验也是一个问题。但在最后阶段,公司发现了个别大 V 在投顾策略以及客户构成方面和公司匹配度较高,因此还是决定‘收编’这些大 V。"
并不意外的 " 分手 "
短短一年有余,大家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2 月 27 日,华安基金投顾团队发布了多封 " 致投顾组合持有人的一封信 " 称,因个人原因,杨晓磊即日起将不再参与相关组合策略的管理。
据悉,杨晓磊此前曾在华安基金任职,后转战卖方,并于 2020 年重回华安基金,此后接管了华安基金 " 华安画线派 " 组合。在华安基金成为第二批投顾试点机构并于 2022 年 2 月正式展业后,拥有管理组合经验的杨晓磊也顺理成章成为公司的投顾组合主理人。当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杨晓磊更为人所熟知的是 " 基金教主 " 这个名号,现已更名为 " 晓磊的基金生活 ",截至 3 月 3 日记者发稿前,其微博粉丝超 45 万。根据信件内容显示,杨晓磊此前共参与了 " 端水大师 "、" 端水加点股 "、" 华安明星队 "、" 匠人匠心队 "、" 知足常乐攒 "、" 体验派梦之队 " 共 6 只投顾产品的管理。
看似平淡的 " 分手信 " 背后暗流涌动,华安基金在前述信件中直呼杨晓磊其名的措辞一度引发市场猜测。" 因个人原因,杨晓磊即日起将不再参与组合策略的管理 …… 本投顾策略将由邹天舒参与管理,邹天舒先生具备丰富的大类资产配置和基金优选经验,擅长组合构建。"
少了 " 先生 " 事小,久了 " 生嫌 " 事大。
近日招商证券发布的一篇文章似乎也揭晓了杨晓磊离开华安的原因。3 月 1 日," 招商证券基金评价 " 公众号发布的一篇名为 " 投顾主理人杨晓磊 | 关于 FOF 与基金投顾的思考 " 的文章提及,杨晓磊在参加招商证券 2023 年春季交流会时坦言," 基金投顾业务从 2019 年年末展业至今三年多的时间,我认为公募基金可能受限于各种规定,也受限于传统资管思维,其实对于‘顾’这一块还是缺乏一些好的做法 "。
在彼时的会上,杨晓磊做出了这样一句总结,基民在贪婪的同时,基金销售制度是推了他一把,让他在更差的时间去做了错误的资产配置。" 比如 2022 年下半年整个基金销售链条都在推销短债、纯债的产品,并且还设置了持有期,但是马上就债灾了。实际上从长期资产配置股债性价比来说,我们应该都知道去年下半年应该配权益,但是为了顺人性,整个基金销售链条都在推债券类的产品,所以这种顺人性的销售其实起到了很错误的资产配置作用,从而导致了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现象的发生。"
至于离职后的去向,杨晓磊则在微博透露道," 新加入的公司是全市场最大的基金经理调研信息提供商,根本不存在投研资源的担心 "。据了解,杨晓磊当前已入职盈米基金,在且慢平台继续担任投顾主理人。有消息显示,杨晓磊从华安基金离职后,大部分粉丝出于对投顾主理人的信任,已经赎回原组合并转换到盈米平台。
事实上,新生事物总是要有个磨合的阶段,基金投顾转向 " 买方市场 " 如此,大 V 和机构牵手亦如此。磨合好了,大家双赢,磨合不好,一拍两散。但不可否认的是,大 V 被 " 收编 " 后,在管理基金组合的 " 玩法 " 上,确实需要更多地服从公司规则。
例如,杨晓磊在前述会议上公开表示,在机构管理投顾组合时,难免受到投研限制。" 首先,从投资范围上来讲,基金投顾只能投资场外基金,不能投资场内的 ETF 和个股。其次,第二批展业的基金投顾机构在对业绩基准的偏离上有很严格的限制,加仓减仓上下不能超过 5 个点。此外,不同公司的限制不一样。比如有些公司初期采取非常严格的投决会审核制度。"
前述内部人士也提到,每个持牌机构对于投顾方面,本身就是有策略要求的,针对不同的风险偏好会有不同的投顾组合,且产品本身也有一个准入的要求,可能有些大 V 的组合策略选择的某些产品因不能兼容等问题,根本无法进入公司对于某一策略的产品池。" 并不是机构把大 V 收编后,就能全盘应用其原有的策略组合内容。"
但也有大 V 直言,在加入机构后,投研待遇也一般。在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看来,大 V 入职机构后,享受的资源不会有 " 折扣 ",不能适应的应该是合规要求,使他们感到受束缚和约束。
某市场人士坦言:" 所谓的大 V,到了公募、券商等机构环境里,就是一名普通的从业人员。当到了一个体制环境里,就需要让自己去适应这个环境,每个岗位、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规则,不能在里面横冲直撞,如果适应不了那就走人。但所谓的限制其实也并非限制,而是合规要求。大家都想把业务做好,但行业有行业的规则,那就必须要遵守。"
" 热恋期 " 过后的冷思考
监管要求、机构限制,大 V 被动转身的背后,是日益壮大的基金投顾队伍和规模以及需要更加规范的行业现状。
从 2019 年 10 月 25 日基金投顾试点伊始至今,共有 60 家机构获得了基金投顾试点资格,包括 25 家基金及基金子公司、29 家证券公司、3 家第三方销售机构以及 3 家商业银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蚂蚁集团研究院在 3 月 3 日联合发布的《投顾业务的全球实践与中国展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 " 报告 ")显示,在 60 家基金投顾试点机构中,54 家试点机构已经展业,涉及 440 万个账户,管理规模近 1200 亿元。
回到最初的问题,机构和大 V" 分手 " 的局面是否早已注定?
有基金大 V 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 懂投顾这个业务的人现在的一致共识是——基金公司干不了这个。因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利益冲突,这在于基金公司更多地在乎规模和收入,而做基金投顾应该在乎持有人利益,但两者间经常发生利益冲突。" 该大 V 认为,和公募合作做投顾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因为公募要靠首发 " 圈 " 规模,且公募领导考核就是规模排名,并没有和客户利益挂钩的 KPI 指标,所以但凡会发新基金的公募,就一定存在这一利益冲突。而这一难点在券商和第三方平台方面可能有得到解决的希望。
望京博格也在前述文章中提到,他始终认为基金投顾的 Boss 是组合的持有人,而不是所在的机构。" 当然机构也会说持有人利益至上,但是并没有从组织架构上确保这一原则。"
回望大 V 与机构还在 " 热恋期 " 的彼时,也有大 V 曾公开表示," 首先不考虑跟公募投顾合作,它们投研能力确实强,此前 FOF 和基金投顾运作经验也很丰富,但选基金还是会更偏向自己产品,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全市场选择最优产品 "。
某第三方平台的内部人士也直言道," 基金公司做投顾,局限性还是存在的,比如产品可选择的策略范围等,但我们这块是从来不推新基金的。可能投顾还是一个很长期的事情 "。
贾志则提到,公募的基金投顾策略可能配置自家产品,但一般不会配置新发基金,即便是倾向配置自家产品,也终究要为策略的收益负责,一定会有中长期规划。
当然,大 V 和机构之间存在的矛盾只是基金投顾漫漫长路中的一个卡点,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即如何兼顾 " 投 " 和 " 顾 ",从而推动投顾行业的发展才是关键。
" 目前的‘三分投七分顾’只是补过去短板,长期看,‘投’是核心竞争力。网络大 V 借助互联网与投资人的互动交流,获得了投资人的认可,很多是顺人性的,而投资又是逆人性的,所以网络大 V 的影响力也可以说是阶段性的,受市场周期变化的影响。" 贾志如是说道。
从现阶段大 V 与不同类型机构的矛盾也可以看出,由于各类机构在投顾业务的发展差异,导致在前期摸索阶段,不仅会碰撞出火花,也难免会产生摩擦,而如何发挥各类机构的优势去推动买方投顾行业的发展才是重点。
前述报告也提到,不同机构各有其特有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基金公司、第三方销售机构等各机构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匹配细分领域客户需求及其对应的商业模式,给予消费者接受投顾服务更多的选择权,让消费者能便捷地获得优质基金投顾服务。
例如,证券公司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投资顾问队伍,拥有一定的零售客户基础且客户风险偏好相对较高,在产品创设和客户分层推荐方面具有较大空间。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且客户覆盖各个层级,在客户获取上具有相对优势,有望通过投顾人员专业性建设扩大自身优势。基金公司拥有强大的投研能力,能够为客户做出更优的投资组合配置策略,能够继续站在客户视角在投研能力上持续深耕。而第三方销售机构连接客户的优势明显,或可基于数据和技术能力优势,打造好贯穿 " 投前 - 投中 - 投后 " 全流程的投顾陪伴服务体系。
在长达 25 年的公募基金发展路程中,仅 3 年有余的基金投顾业务就如正在蹒跚学步的儿童,还需经历从 " 买方 " 口号到 " 买方 " 意识的转变,从期许万亿 " 蛋糕 " 到关注持有人每次投资体验的沉淀。大 V 和机构之间的矛盾是卡点,但也可能成为拐点。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媛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青年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联系邮箱:39 60 291 42@qq.com